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关注绿金 共谋发展

——2021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举办

发布时间:2021-10-14 09:15:0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立德 本报记者 王方琪

“目前,中国与欧洲正在牵头研究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第一版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2021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年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将发布

从2016年牵头发布《绿色金融指导意见》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是我国负责设计绿色金融总体政策框架的监管部门。陈雨露表示,过去一年绿色金融在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产品、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包括制订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代表中国主持和参与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的相关工作。他解释说,这样一套标准发布之后,金融机构直接用这个标准去设计产品,销售到国外的时候,可以免去双重认证的成本。

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推动可持续金融的标准国际化,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

今年,20国集团(以下简称“G20”)的主席国意大利恢复了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并将其升级为工作组,马骏代表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担任该工作组的共同主席。工作组正在起草《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并积极推进《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和《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预计《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将于10月1日正式发布。

陈雨露表示,2017年以来,六省九地开展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试点的范围将继续扩大。未来的试点应该更加重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新举措,更加重视与国际接轨。比如,一些试点地区的机构可以尝试以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作为产品贴标的基础,推出面向全球市场的中国绿色金融产品。

北京发展绿色金融优势明显

“北京正在申请成为下一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如果被批准就会落地在副中心。”马骏说。

绿色北京是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支持北京建设全国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一直以来,北京在绿色金融领域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北京市绿色金融信贷余额1.2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0%,居全国首位。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全市场发行绿色债券948.27亿元,占全国发行总量的一半,居全国首位。北京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七个试点城市之一,截至今年6月末,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近6900万吨,成交额约20亿元,成交均价稳居全国第一。

“我们将攻关突破关键领域,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同时找准痛点、难点,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搭建和适用场景,推动在京先行先试。”北京市副市长、城市副中心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隋振江表示,北京将从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构建绿色融资机制,攻关突破关键领域,强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时期年均投资超千亿元,将成为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在这里,发展绿色金融优势明显、政策充足、潜力巨大。”隋振江希望以绿金委为代表的绿色金融专业组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节能发展、金融服务创新中贡献更多智慧,提出更多的具有前瞻性的中国行动方案。

马骏表示,通州区作为未来的北京绿色金融中心,要大量招商引资,希望吸引更多绿色企业、绿色金融机构落户通州区。

绿色金融的银行力量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目前国际银行业通过绿色金融、绿色运营、负责任投资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投身全球碳中和进程中。中国的绿色金融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标准国际接轨、金融体制日益完善、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发展、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

中国工商银行在绿金委支持下,牵头了中英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率先开展了环境压力测试。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银行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扩大绿色融资,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减碳降排;一手抓环境风险控制,统筹经济低碳转型中的环境风险防控。

王景武强调,金融科技创新是解决绿色资金规模不足、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银行业既要运用先进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降低成本,又要综合运用投资、贷款、债券、股权、租赁、顾问等多种工具,支持绿色低碳领域新模式、新业态。

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在创新绿色债券产品,以国际化经营优势拓展绿色业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距离实现碳中和只有不到40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银行业要进一步展现历史性责任担当,坚持从顶层设计、产品体系、风控机制、信息披露、国际合作、能力建设等方面强化六位一体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刘坚东认为,绿色金融的风险因素复杂,既包括传统绿色项目违约的信用风险,绿色资产投资的市场风险,也包括物理风险、转型风险等气候与环境风险,尤其后者几乎涉及银行的运营、管理方方面面。因此,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必须平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目前中国银行已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纳入集团全面风险管理,覆盖目标客户准入、业务发起、审批、合同管理、存续期管理等各业务环节,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扎实开展绿色信贷自评估,推进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工作,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所涉及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同时加强对境外机构及综合经营公司的指导,协同联动防范各类风险。


关注绿金 共谋发展

——2021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举办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14

□立德 本报记者 王方琪

“目前,中国与欧洲正在牵头研究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第一版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2021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年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将发布

从2016年牵头发布《绿色金融指导意见》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是我国负责设计绿色金融总体政策框架的监管部门。陈雨露表示,过去一年绿色金融在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产品、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包括制订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代表中国主持和参与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的相关工作。他解释说,这样一套标准发布之后,金融机构直接用这个标准去设计产品,销售到国外的时候,可以免去双重认证的成本。

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推动可持续金融的标准国际化,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

今年,20国集团(以下简称“G20”)的主席国意大利恢复了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并将其升级为工作组,马骏代表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担任该工作组的共同主席。工作组正在起草《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并积极推进《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和《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预计《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将于10月1日正式发布。

陈雨露表示,2017年以来,六省九地开展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试点的范围将继续扩大。未来的试点应该更加重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新举措,更加重视与国际接轨。比如,一些试点地区的机构可以尝试以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作为产品贴标的基础,推出面向全球市场的中国绿色金融产品。

北京发展绿色金融优势明显

“北京正在申请成为下一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如果被批准就会落地在副中心。”马骏说。

绿色北京是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支持北京建设全国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一直以来,北京在绿色金融领域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北京市绿色金融信贷余额1.2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0%,居全国首位。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全市场发行绿色债券948.27亿元,占全国发行总量的一半,居全国首位。北京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七个试点城市之一,截至今年6月末,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近6900万吨,成交额约20亿元,成交均价稳居全国第一。

“我们将攻关突破关键领域,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同时找准痛点、难点,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搭建和适用场景,推动在京先行先试。”北京市副市长、城市副中心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隋振江表示,北京将从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构建绿色融资机制,攻关突破关键领域,强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时期年均投资超千亿元,将成为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在这里,发展绿色金融优势明显、政策充足、潜力巨大。”隋振江希望以绿金委为代表的绿色金融专业组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节能发展、金融服务创新中贡献更多智慧,提出更多的具有前瞻性的中国行动方案。

马骏表示,通州区作为未来的北京绿色金融中心,要大量招商引资,希望吸引更多绿色企业、绿色金融机构落户通州区。

绿色金融的银行力量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目前国际银行业通过绿色金融、绿色运营、负责任投资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投身全球碳中和进程中。中国的绿色金融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标准国际接轨、金融体制日益完善、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发展、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

中国工商银行在绿金委支持下,牵头了中英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率先开展了环境压力测试。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银行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扩大绿色融资,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减碳降排;一手抓环境风险控制,统筹经济低碳转型中的环境风险防控。

王景武强调,金融科技创新是解决绿色资金规模不足、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银行业既要运用先进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降低成本,又要综合运用投资、贷款、债券、股权、租赁、顾问等多种工具,支持绿色低碳领域新模式、新业态。

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在创新绿色债券产品,以国际化经营优势拓展绿色业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距离实现碳中和只有不到40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银行业要进一步展现历史性责任担当,坚持从顶层设计、产品体系、风控机制、信息披露、国际合作、能力建设等方面强化六位一体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刘坚东认为,绿色金融的风险因素复杂,既包括传统绿色项目违约的信用风险,绿色资产投资的市场风险,也包括物理风险、转型风险等气候与环境风险,尤其后者几乎涉及银行的运营、管理方方面面。因此,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必须平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目前中国银行已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纳入集团全面风险管理,覆盖目标客户准入、业务发起、审批、合同管理、存续期管理等各业务环节,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扎实开展绿色信贷自评估,推进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工作,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所涉及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同时加强对境外机构及综合经营公司的指导,协同联动防范各类风险。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