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艳霞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金融业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
银行保险机构如何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10月20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从“切实改进城乡人居环境”“大力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积极服务教育体系建设”“科学把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实际需求”四个方面指明了方向。
推动建设富民便民的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
今年的几场暴雨导致若干城市和村镇陷入严重内涝,这些突发事件暴露出城市防洪排涝和通信医疗等公共事业的一些致命短板。“城乡建设不仅是规划建设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包括金融系统的责任。”郭树清说。
郭树清指出,目前无论农村和城市,都有建成后长期空置甚至荒废的楼房和小区。绝不能搞贪大求全、盲目跟风的面子工程,金融机构要花大力气调查研究,推动建设富民便民的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认为,第一,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关乎到未来中国整体的城市化升级,涉及资金量非常庞大,所以金融机构要持续稳健地介入;第二,应明确金融支持的层级,做好分级管理;第三,金融机构要加强研判,提前布局,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关键的地方,“把好钢用到刀刃上”;第四,要做好战略测评,确保金融安全。
在推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要优化调整信贷投向结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和服务,努力做好“加法”,实现精准滴灌。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和优势,服务县域、支农支小,增强金融供给能力,提高涉农贷款比例。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和“三农”经济。
充分发挥保险业社会风险管理职能
今年河南特大暴雨洪灾中,保险业承担损失比例达到11%,较2020年应对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时的7.8%有明显提升,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于保险业参与灾害风险管理,郭树清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在全社会的观念上,要改变政府包揽的灾害管理与救助模式,将保险纳入国家灾害救助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保险业深入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各个链条。第二,在企业发展战略上,避免“就产品说产品,就费率说费率”,主动“跨前三步”,甚至“跨前五步”。保险业可与农业、地质、气象、水利和应急等部门加强行业联动,联合或资助专业机构开展灾害机理和灾害预防研究。第三,在行业经营机制上,推动形成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渠道,加大再保险供给,提升风险的转移和分散能力。
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王和认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诉求是解决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保险的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保险的市场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用保险处理好两个关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同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安排,保险能够解决支付问题,使得治理变革具有经济可行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学保险”和“用保险”的力度,将保险“投影”到各个链条的管理中。同时,保险业也要积极主动地“推销保险”,让更多的政府部门认识到保险的职能和作用,善用保险治理社会。
关注教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郭树清还阐述了对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为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金融界共同研究支助乡村教育、服务“新市民”、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服务“双减”。“金融机构要关注教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向相关企业、机构、团体和居民个人提供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教育部调查显示,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领域技能人才缺口近3000万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离不开职业教育,金融机构可发挥积极作用。宋丁建议,金融业支持教育体系建设,要更多地向基层“下沉”,让资金更多地支持职业教育、应用性教育,夯实基础教育,促进高质量发展。
不搞“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郭树清认为,这反映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必须持续解决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盲目跟风。在发展基础设施方面,要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金融财务“三个可持续”。
郭树清还提出,要从实际出发,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金融机构如何科学把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实际需求?在宋丁看来,一方面要做金融链条投资和收益的平衡,另一方面要统筹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
对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董希淼建议,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增加绿色信贷投入,创新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和引导,鼓励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项目正确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社会责任纳入核心价值观,推动构建由绿色产品、绿色项目、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等要素组成的绿色发展体系,在绿色发展中获得新的市场机会。
□记者 朱艳霞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金融业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
银行保险机构如何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10月20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从“切实改进城乡人居环境”“大力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积极服务教育体系建设”“科学把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实际需求”四个方面指明了方向。
推动建设富民便民的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
今年的几场暴雨导致若干城市和村镇陷入严重内涝,这些突发事件暴露出城市防洪排涝和通信医疗等公共事业的一些致命短板。“城乡建设不仅是规划建设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包括金融系统的责任。”郭树清说。
郭树清指出,目前无论农村和城市,都有建成后长期空置甚至荒废的楼房和小区。绝不能搞贪大求全、盲目跟风的面子工程,金融机构要花大力气调查研究,推动建设富民便民的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认为,第一,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关乎到未来中国整体的城市化升级,涉及资金量非常庞大,所以金融机构要持续稳健地介入;第二,应明确金融支持的层级,做好分级管理;第三,金融机构要加强研判,提前布局,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关键的地方,“把好钢用到刀刃上”;第四,要做好战略测评,确保金融安全。
在推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要优化调整信贷投向结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和服务,努力做好“加法”,实现精准滴灌。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和优势,服务县域、支农支小,增强金融供给能力,提高涉农贷款比例。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和“三农”经济。
充分发挥保险业社会风险管理职能
今年河南特大暴雨洪灾中,保险业承担损失比例达到11%,较2020年应对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时的7.8%有明显提升,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于保险业参与灾害风险管理,郭树清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在全社会的观念上,要改变政府包揽的灾害管理与救助模式,将保险纳入国家灾害救助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保险业深入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各个链条。第二,在企业发展战略上,避免“就产品说产品,就费率说费率”,主动“跨前三步”,甚至“跨前五步”。保险业可与农业、地质、气象、水利和应急等部门加强行业联动,联合或资助专业机构开展灾害机理和灾害预防研究。第三,在行业经营机制上,推动形成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渠道,加大再保险供给,提升风险的转移和分散能力。
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王和认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诉求是解决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保险的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保险的市场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用保险处理好两个关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同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安排,保险能够解决支付问题,使得治理变革具有经济可行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学保险”和“用保险”的力度,将保险“投影”到各个链条的管理中。同时,保险业也要积极主动地“推销保险”,让更多的政府部门认识到保险的职能和作用,善用保险治理社会。
关注教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郭树清还阐述了对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为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金融界共同研究支助乡村教育、服务“新市民”、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服务“双减”。“金融机构要关注教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向相关企业、机构、团体和居民个人提供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教育部调查显示,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领域技能人才缺口近3000万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离不开职业教育,金融机构可发挥积极作用。宋丁建议,金融业支持教育体系建设,要更多地向基层“下沉”,让资金更多地支持职业教育、应用性教育,夯实基础教育,促进高质量发展。
不搞“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郭树清认为,这反映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必须持续解决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盲目跟风。在发展基础设施方面,要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金融财务“三个可持续”。
郭树清还提出,要从实际出发,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金融机构如何科学把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实际需求?在宋丁看来,一方面要做金融链条投资和收益的平衡,另一方面要统筹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
对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董希淼建议,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增加绿色信贷投入,创新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和引导,鼓励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项目正确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社会责任纳入核心价值观,推动构建由绿色产品、绿色项目、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等要素组成的绿色发展体系,在绿色发展中获得新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