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晗
10月21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系主任何平围绕发展普惠金融谈了他的观点。
何平认为,要了解普惠金融该怎么做,需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金融排斥”是如何产生的。在英文中,普惠金融的翻译是Financial Inclusion,“金融排斥”的翻译是Financial Exclusion,两者是对称的关系。
从概念上来讲,“金融排斥”指的是人们在获得主流金融服务时受到约束的现象,全球有20亿左右的人口无法获得传统银行和金融公司服务。普惠金融的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何平指出,目前,从需求侧来谈论普惠金融是现阶段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从微观层面来讲,市场不完备是“金融排斥”产生的主要原因。从需求侧来讲,那就是缺少必要的信用背书、担保和抵押,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
因为没有资产、资本,所以劳动收入是低收入人群唯一的信用支撑,但从金融角度而言,劳动收入很难成为有效的融资担保,至少从传统金融服务的角度来看很难成为有效担保。因此,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面临着比较严重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供给侧来讲,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资金规模比较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一般来说收益无法覆盖成本。其中,成本包含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资金成本即融资成本,如果投资风险很高的话,收益可能很难覆盖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则包括运用各种手段来克服信息不对称或者道德风险所导致的成本。
是什么带来了“金融排斥”?何平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资本分配的不均匀,不过,这并非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宏观领域另一个重要的矛盾——资本和劳动的不对等回报也会造成“金融排斥”加剧。
在何平看来,资本的高回报必然提升资金成本,同时也会推高微观供给侧的资金成本问题。对于低收入人群或者小微企业创业者来讲,劳动回报是其主要信用支撑,如果没有资产、担保或者抵押,劳动的低回报事实上削弱了低收入或者低财富人群的信用支撑,即使劳动收入从技术手段上来看有可能成为融资的担保。
那么,如何从宏观层面来缓解或者从源头避免“金融排斥”的发生?何平认为,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行为,很难解决普惠金融或者“金融排斥”产生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这是因为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带来了“金融排斥”,加剧了社会不公平。虽然要给私有资本足够的激励来解决普惠金融的效率问题,但公共资本的参与是私有资本参与普惠金融的关键。
何平认为,只有通过“三次分配”,包括税收等手段来保障公共资本的可持续性。这是未来解决普惠金融或克服“金融排斥”的最根本思路和方向。
□记者 于晗
10月21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系主任何平围绕发展普惠金融谈了他的观点。
何平认为,要了解普惠金融该怎么做,需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金融排斥”是如何产生的。在英文中,普惠金融的翻译是Financial Inclusion,“金融排斥”的翻译是Financial Exclusion,两者是对称的关系。
从概念上来讲,“金融排斥”指的是人们在获得主流金融服务时受到约束的现象,全球有20亿左右的人口无法获得传统银行和金融公司服务。普惠金融的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何平指出,目前,从需求侧来谈论普惠金融是现阶段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从微观层面来讲,市场不完备是“金融排斥”产生的主要原因。从需求侧来讲,那就是缺少必要的信用背书、担保和抵押,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
因为没有资产、资本,所以劳动收入是低收入人群唯一的信用支撑,但从金融角度而言,劳动收入很难成为有效的融资担保,至少从传统金融服务的角度来看很难成为有效担保。因此,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面临着比较严重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供给侧来讲,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资金规模比较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一般来说收益无法覆盖成本。其中,成本包含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资金成本即融资成本,如果投资风险很高的话,收益可能很难覆盖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则包括运用各种手段来克服信息不对称或者道德风险所导致的成本。
是什么带来了“金融排斥”?何平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资本分配的不均匀,不过,这并非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宏观领域另一个重要的矛盾——资本和劳动的不对等回报也会造成“金融排斥”加剧。
在何平看来,资本的高回报必然提升资金成本,同时也会推高微观供给侧的资金成本问题。对于低收入人群或者小微企业创业者来讲,劳动回报是其主要信用支撑,如果没有资产、担保或者抵押,劳动的低回报事实上削弱了低收入或者低财富人群的信用支撑,即使劳动收入从技术手段上来看有可能成为融资的担保。
那么,如何从宏观层面来缓解或者从源头避免“金融排斥”的发生?何平认为,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行为,很难解决普惠金融或者“金融排斥”产生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这是因为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带来了“金融排斥”,加剧了社会不公平。虽然要给私有资本足够的激励来解决普惠金融的效率问题,但公共资本的参与是私有资本参与普惠金融的关键。
何平认为,只有通过“三次分配”,包括税收等手段来保障公共资本的可持续性。这是未来解决普惠金融或克服“金融排斥”的最根本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