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乡愁记忆”为“指尖经济”

□记者 姚慧

山东省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坐落在微山湖畔,地理位置独特,古老而年轻的大运河依村而过,三面环水、一面靠城,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渔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今年以来,将金融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微山农商银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把“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文旅融合”做实做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村美民富的小康村。

端鼓腔唱响渔家曲

端鼓腔是发源于微山湖沿湖一带的一种传统曲艺艺术,2011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鼓腔传承人杨成旺及其族人世代生活在爱湖村。他的祖辈过去在微山湖上,过着“一条小船八尺长,祖孙三代住一舱”的生活,听老人唱端鼓腔成了当年最时髦的娱乐活动。凭着对端鼓腔的一腔热爱,杨成旺发动爱好端鼓腔的族人一起表演端鼓腔,不仅丰富了渔民的文化生活,还让贫困的小渔村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杨成旺看到了表演端鼓腔的商机,于是“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端鼓腔队,可是资金问题成了困扰他的“头疼事”。听人说农信社能帮助农民发家致富,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没想到,工作人员受理了他的贷款申请。很快,5万元信贷资金就打到他的银行卡里。

说干就干,杨成旺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儿:一定要把祖辈传下来的端鼓腔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场又一场的演出接踵而来,随着杨家帮端鼓腔的声名鹊起,杨成旺带领的端鼓腔庄户剧团成了远近有名的演出团队。台上剧团唱得响亮,台下百姓听得入心。

为助力端鼓腔文化走出微山迈向全国,今年,微山农商银行为杨成旺授信30万元,使其扩大剧团。“从2010年到2021年,农信社变成农商银行,虽然名字变了,服务却一点没打折。剧团的逐渐壮大多亏了农商银行的鼎力相助,这份恩情没齿难忘。”杨成旺深情地说。

“现在咱们村的广场上每天都有端鼓腔表演,以端鼓腔的形式讲党史故事更有吸引力,村里老人孩子都很喜欢,我们年轻人也喜欢听。”爱湖村村民周海涛兴高采烈地说着。


微山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刘伟(左一)、陈冲(右一)到爱湖村渔家手工业基地送贷上门。渔家手工业基地学员周海燕(左二)、何广兰(左三)展示了手工制作品。卜娣娣/摄

妙手生“金” 民俗画里“画”增收

微山湖民俗绘画是流传于微山湖地区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湖区周边群众深入挖掘微山湖民俗画、麦秆画等传统民间技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画”出了一条致富路。

金秋十月,正值丰收时节。家住爱湖村的何广兰忙完家里的农活、送完上学的孩子,便来到爱湖村民俗画工作室开始自己的麦秆画创作。剪裁、镂花、印贴,何广兰的手轻巧地在麦秆上上下翻飞。和这样细致的手上功夫不同,以前的何广兰做过家政、水泥工。从水泥工变身为“画娘”,何广兰说,这一切得益于农商银行的默默支持。

今年3月,为满足农村妇女就业需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微山农商银行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了服务乡村振兴送技能下乡培训项目,何广兰便是第一批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何广兰很快成了一名技术熟练的手工艺品工人,现在每月能拿2000-3000元不等的工资。她一边干活一边笑着说:“现在好了,我不仅可以在家照顾女儿,还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技能赚取生活费,而且我们前不久刚在农商银行申请了10万元的‘家庭亲情贷’,准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麦秆画坊,不忙的时候还可以画民俗画,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麦秆画是利用芦苇和麦秆为材料,经过浸泡、熏蒸、漂洗、熏烫、刮丝、剪裁、镂花、印贴等十余道工序制作出的逼真作品。整个过程精细而繁琐,需要全部靠手工完成,即使是很简单的一幅麦秆画也要拼贴上千根麦秆丝,制作者需要很好的耐心和审美能力。麦秆画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场合作为永久性装饰,不仅美观,还能增添文化氛围。麦秆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微山湖的特色文化资源,为了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结合增收致富的文章,在微山农商银行的金融助力下,形成了“金融+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工坊+展示展销+非遗体验”的模式,打造以湖区文化为主,具有传承技艺和就业增收双重作用的手工画坊基地,成了困难群众打开致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助力群众稳定就业,为广大农户拓展增收渠道。妙手生“金”,如今的爱湖村依托民俗画制作,让100多户村民每年增收达3000元以上。

依托微山湖资源,围绕“巧借运河之势,打造渔乡靓景”,坚持生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金融助力深入挖掘整理运河文化和渔家风情,传承发展端鼓腔、渔家虎饰、船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特有花糕花馍、端鼓和船模制作进行文化创新,打造“渔娘面蒸”“传家渔鼓”“渔人轻舟”等文创品牌,衍生文创产品,留住乡愁记忆。塑造灵动水乡特色的运河风貌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村庄景观。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有特色的,而且在经济开发方面也很有潜力,利用金融力量会进一步激发非遗消费市场活力,推动非遗出村、破圈、进城,构建‘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的整体优化路径,使非遗文化突破空间限制,走出当地,飞得更远。”爱湖村村干部史衍成说。

目前,爱湖村平均每月接待游客5000余人,“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2.5万余人,旅游体系日益成熟,群众致富路更加宽广,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村集体也从最初的零收入,跃升为收入近50万元的经济强村。村里环境好了,党支部腰杆硬了,村民口袋鼓了,昔日小渔村已变身大运河沿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截至9月末,微山农商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2.19万户,金额41.59亿元,累计发放乡村振兴特色贷款1.59万户,金额22.83亿元。

金融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乡愁记忆”为“指尖经济”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26

□记者 姚慧

山东省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坐落在微山湖畔,地理位置独特,古老而年轻的大运河依村而过,三面环水、一面靠城,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渔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今年以来,将金融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微山农商银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把“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文旅融合”做实做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村美民富的小康村。

端鼓腔唱响渔家曲

端鼓腔是发源于微山湖沿湖一带的一种传统曲艺艺术,2011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鼓腔传承人杨成旺及其族人世代生活在爱湖村。他的祖辈过去在微山湖上,过着“一条小船八尺长,祖孙三代住一舱”的生活,听老人唱端鼓腔成了当年最时髦的娱乐活动。凭着对端鼓腔的一腔热爱,杨成旺发动爱好端鼓腔的族人一起表演端鼓腔,不仅丰富了渔民的文化生活,还让贫困的小渔村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杨成旺看到了表演端鼓腔的商机,于是“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端鼓腔队,可是资金问题成了困扰他的“头疼事”。听人说农信社能帮助农民发家致富,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没想到,工作人员受理了他的贷款申请。很快,5万元信贷资金就打到他的银行卡里。

说干就干,杨成旺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儿:一定要把祖辈传下来的端鼓腔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场又一场的演出接踵而来,随着杨家帮端鼓腔的声名鹊起,杨成旺带领的端鼓腔庄户剧团成了远近有名的演出团队。台上剧团唱得响亮,台下百姓听得入心。

为助力端鼓腔文化走出微山迈向全国,今年,微山农商银行为杨成旺授信30万元,使其扩大剧团。“从2010年到2021年,农信社变成农商银行,虽然名字变了,服务却一点没打折。剧团的逐渐壮大多亏了农商银行的鼎力相助,这份恩情没齿难忘。”杨成旺深情地说。

“现在咱们村的广场上每天都有端鼓腔表演,以端鼓腔的形式讲党史故事更有吸引力,村里老人孩子都很喜欢,我们年轻人也喜欢听。”爱湖村村民周海涛兴高采烈地说着。


微山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刘伟(左一)、陈冲(右一)到爱湖村渔家手工业基地送贷上门。渔家手工业基地学员周海燕(左二)、何广兰(左三)展示了手工制作品。卜娣娣/摄

妙手生“金” 民俗画里“画”增收

微山湖民俗绘画是流传于微山湖地区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湖区周边群众深入挖掘微山湖民俗画、麦秆画等传统民间技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画”出了一条致富路。

金秋十月,正值丰收时节。家住爱湖村的何广兰忙完家里的农活、送完上学的孩子,便来到爱湖村民俗画工作室开始自己的麦秆画创作。剪裁、镂花、印贴,何广兰的手轻巧地在麦秆上上下翻飞。和这样细致的手上功夫不同,以前的何广兰做过家政、水泥工。从水泥工变身为“画娘”,何广兰说,这一切得益于农商银行的默默支持。

今年3月,为满足农村妇女就业需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微山农商银行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了服务乡村振兴送技能下乡培训项目,何广兰便是第一批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何广兰很快成了一名技术熟练的手工艺品工人,现在每月能拿2000-3000元不等的工资。她一边干活一边笑着说:“现在好了,我不仅可以在家照顾女儿,还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技能赚取生活费,而且我们前不久刚在农商银行申请了10万元的‘家庭亲情贷’,准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麦秆画坊,不忙的时候还可以画民俗画,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麦秆画是利用芦苇和麦秆为材料,经过浸泡、熏蒸、漂洗、熏烫、刮丝、剪裁、镂花、印贴等十余道工序制作出的逼真作品。整个过程精细而繁琐,需要全部靠手工完成,即使是很简单的一幅麦秆画也要拼贴上千根麦秆丝,制作者需要很好的耐心和审美能力。麦秆画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场合作为永久性装饰,不仅美观,还能增添文化氛围。麦秆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微山湖的特色文化资源,为了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结合增收致富的文章,在微山农商银行的金融助力下,形成了“金融+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工坊+展示展销+非遗体验”的模式,打造以湖区文化为主,具有传承技艺和就业增收双重作用的手工画坊基地,成了困难群众打开致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助力群众稳定就业,为广大农户拓展增收渠道。妙手生“金”,如今的爱湖村依托民俗画制作,让100多户村民每年增收达3000元以上。

依托微山湖资源,围绕“巧借运河之势,打造渔乡靓景”,坚持生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金融助力深入挖掘整理运河文化和渔家风情,传承发展端鼓腔、渔家虎饰、船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特有花糕花馍、端鼓和船模制作进行文化创新,打造“渔娘面蒸”“传家渔鼓”“渔人轻舟”等文创品牌,衍生文创产品,留住乡愁记忆。塑造灵动水乡特色的运河风貌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村庄景观。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有特色的,而且在经济开发方面也很有潜力,利用金融力量会进一步激发非遗消费市场活力,推动非遗出村、破圈、进城,构建‘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的整体优化路径,使非遗文化突破空间限制,走出当地,飞得更远。”爱湖村村干部史衍成说。

目前,爱湖村平均每月接待游客5000余人,“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2.5万余人,旅游体系日益成熟,群众致富路更加宽广,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村集体也从最初的零收入,跃升为收入近50万元的经济强村。村里环境好了,党支部腰杆硬了,村民口袋鼓了,昔日小渔村已变身大运河沿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截至9月末,微山农商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2.19万户,金额41.59亿元,累计发放乡村振兴特色贷款1.59万户,金额22.83亿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