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正文
编者按:
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近日在京举行。其间,“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以及绿色评级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关注的重要议题。
□记者 于晗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人类福祉,“绿色”“可持续”已不约而同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作为绿色经济体系的强有力支撑,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方兴未艾,引导更多资金服务可持续发展项目,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量和金融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一带一路’: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分论坛上,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学术界的多位与会嘉宾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互利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复苏,合力推进绿色发展。
借“绿色动力”促经济复苏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达1.35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为各国抗击疫情、稳经济、保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能源投资比例也逐渐增加,2020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上升至57%。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进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互补性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当前经济形势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到合作方向,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加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合作。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不少经济体仍处于高耗能、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趋弱性比较高,因此绿色发展对“一带一路”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孕育着很多的机遇。中国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共建“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的潜力,发力绿色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同时利用好金融市场来推动绿色投融资体系的发展。
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首席执行官王忠晶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共赢。对中国来说,可以在绿色金融、技术提供、知识分享以及合作伙伴这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金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董事总经理吴慧敏指出,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与金融合作是推动全球互利合作的三个重要抓手。通过这些领域的深度合作,可以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同时,通过降低清洁能源和化石能源的成本之差,即“绿色溢价”,可减少经济主体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加向清洁能源转换的动力。吴慧敏建议,应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包括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间的股权和业务合资,推动金融基础设施跨境互联互通,从要素组织、资源配置的角度来支持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长廊
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这也是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责任。
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副司长(主持工作)、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评估中心主任程智军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在资金、技术、知识三方面形成绿色发展合力。受疫情影响,沿线国家普遍缺乏资金,又或是难以负担过高资金成本,同时还面临着技术不够先进、知识难以共享的问题。针对这些发展伙伴之间协调方面的薄弱之处,当前中国致力于把多边开发机构、双边开发机构、商业银行以及政府串起来,在项目准备、知识和信息分享上做工作。
针对资金难题,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Martin Raiser进一步指出,应当根据气候变化的趋势,有选择性地投资项目,中国不久前提出不再支持海外煤电厂项目即是例证之一。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不会是一个很低成本的事情,但结构性改革将有助于推动国家层面更加绿色的经济增长。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巨大发展资金缺口,应加快开放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体的成本。
尽管阻力重重,但绿色发展确已刻不容缓。此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警告说,如果不能够显著降低排放,21世纪全球气温或将上升超过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Beate Trankmann表示,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展现出了负责任的态度——中国2030、2060的承诺,宣布境外火电站停止融资,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信号。目前绿色发展的资金缺口非常之大,为实现2050年净零目标,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需要达到4.4万亿美元/每年。因此,全球应当建立一些共识,包括什么样的技术适应什么样的投资,并促进国际方面的互信、互相了解以及能力建设。
编者按:
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近日在京举行。其间,“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以及绿色评级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关注的重要议题。
□记者 于晗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人类福祉,“绿色”“可持续”已不约而同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作为绿色经济体系的强有力支撑,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方兴未艾,引导更多资金服务可持续发展项目,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量和金融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一带一路’: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分论坛上,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学术界的多位与会嘉宾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互利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复苏,合力推进绿色发展。
借“绿色动力”促经济复苏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达1.35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为各国抗击疫情、稳经济、保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能源投资比例也逐渐增加,2020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上升至57%。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进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互补性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当前经济形势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到合作方向,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加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合作。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不少经济体仍处于高耗能、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趋弱性比较高,因此绿色发展对“一带一路”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孕育着很多的机遇。中国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共建“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的潜力,发力绿色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同时利用好金融市场来推动绿色投融资体系的发展。
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首席执行官王忠晶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共赢。对中国来说,可以在绿色金融、技术提供、知识分享以及合作伙伴这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金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董事总经理吴慧敏指出,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与金融合作是推动全球互利合作的三个重要抓手。通过这些领域的深度合作,可以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同时,通过降低清洁能源和化石能源的成本之差,即“绿色溢价”,可减少经济主体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加向清洁能源转换的动力。吴慧敏建议,应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包括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间的股权和业务合资,推动金融基础设施跨境互联互通,从要素组织、资源配置的角度来支持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长廊
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这也是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责任。
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副司长(主持工作)、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评估中心主任程智军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在资金、技术、知识三方面形成绿色发展合力。受疫情影响,沿线国家普遍缺乏资金,又或是难以负担过高资金成本,同时还面临着技术不够先进、知识难以共享的问题。针对这些发展伙伴之间协调方面的薄弱之处,当前中国致力于把多边开发机构、双边开发机构、商业银行以及政府串起来,在项目准备、知识和信息分享上做工作。
针对资金难题,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Martin Raiser进一步指出,应当根据气候变化的趋势,有选择性地投资项目,中国不久前提出不再支持海外煤电厂项目即是例证之一。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不会是一个很低成本的事情,但结构性改革将有助于推动国家层面更加绿色的经济增长。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巨大发展资金缺口,应加快开放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体的成本。
尽管阻力重重,但绿色发展确已刻不容缓。此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警告说,如果不能够显著降低排放,21世纪全球气温或将上升超过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Beate Trankmann表示,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展现出了负责任的态度——中国2030、2060的承诺,宣布境外火电站停止融资,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信号。目前绿色发展的资金缺口非常之大,为实现2050年净零目标,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需要达到4.4万亿美元/每年。因此,全球应当建立一些共识,包括什么样的技术适应什么样的投资,并促进国际方面的互信、互相了解以及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