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推动绿色金融向更高水平迈进

发布时间:2021-10-26 08:25:0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近日在京举行。其间,“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以及绿色评级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关注的重要议题。

□记者 于晗

当前,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为背景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绿色评级和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

从我国来看,绿色金融发展开局良好。不过,面对“碳中和”的长远目标与短期能源带来的平衡难题,我国仍需全力施为,强化顶层设计,实现创新发展。

围绕相关问题和挑战,10月20-22日,在以“经济韧性与金融作为”为主题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界人士展开讨论,积极建言。

绿色金融发展“开了个好头”

“过去5年间,中国积极构建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支持绿色与低碳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4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1万亿元,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会上透露。与此同时,中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可以说,这也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开了一个好头。这些成果,离不开过去多年来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积极实践和探索。

建设银行董秘胡昌苗提到,近几年,建行积极主动进行调整,提高全行绿色底色和成色,提高全行绿色资产的比重,加速清减碳排放过高的“棕色资产”以及影响生态环境的“灰色资产”。目前为止,在银保监会的口径下,建行绿色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6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3%,在各项贷款中占比已将近9.5%。同时,高碳行业的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在业内首家采纳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立即实施气候中性”倡议,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介绍,目前该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3万亿元,服务企业客户已达到3.3万户。

10月23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100天。自今年7月16日开张以来,截至10月22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8亿元。站在百日的新起点上,我国碳市场以及衍生的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法国巴黎银行集团(中国)副董事长Bruno Weill表示,随着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的不断发展壮大,未来几年,预计中国的碳市场将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中国必然将从绿色技术创新和投资浪潮以及经济向净零排放转型带来的就业机会中受益良多。”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Martin Raiser指出。

做好顶层设计,发力产品创新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为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全球每年需投资1.6-3.8万亿美元,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碳交易市场构建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也将给予新能源新的拓展空间。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认为,金融机构应制定更加进取的绿色信贷增长目标,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及绿色服务等产业。同时,针对绿色产业的成长性、风险性等特点,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加快绿色债券、基金、保险、股权投资等产品发展,深化碳市场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商业银行要强化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胡昌苗指出,商业银行应将绿色金融的发展作为全行业重要发展的重要方面。将绿色金融的发展融入“十四五”战略规划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以及日常经营的全过程。科学设计绿色金融的产品制度框架,信贷支持政策,全力推进业务创新。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工具,推进业务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构建绿色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充分运用账户管理、支付结算、投资交易、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管理碳资产,激活碳价格,创造更大的碳市场。”吕家进表示。

胡昌苗进一步指出,随着金融市场加速双向深度开放,我国金融机构要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推动全球绿色金融产业的进步。

据悉,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持续推进国际合作。陈雨露在会上透露,中国是G20中最早提出绿色金融议题的国家,也是最积极的倡导者。中国还与欧盟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平台(IPSF),重点就绿色金融标准的国际趋同等议题开展研究,预计不久将发布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

稳妥有序转型,警惕“运动式减排”

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构建低碳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必须妥善处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这也是发展绿色金融无法回避的议题。我国作为能源第一消费大国和碳排放第一大国,在处理绿色发展和高耗能高排放关系时必须要循序渐进。

但在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和企业还是出现了形式主义和“走样”现象。据悉,一些地方、行业和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造成了恶劣影响。8月17日,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跑偏”,行动措施不符合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要求。

吕家进认为,要注意防范“运动式”减碳带来的风险。对此,金融机构应该增强大局意识,尊重经济规律,坚持不立不破、边立边破,杜绝“一刀切”政策,制止“断崖式”抽贷,平稳有序推进绿色转型,防范在减碳中衍生其他风险,防止微观行为引发宏观风险。

金融监管部门对此也保持重视。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论坛上表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确定了绿色低碳转型努力转变的方向和目标,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分阶段逐年的计划或实现路径,循序渐进。

“面对传统行业、金融业不应简单地将其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而应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低碳转型过程中更新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的资金需求,助力实现有序转型,对煤电行业该支持的还是要支持,避免‘一刀切’和形成陡峭曲线。要在风险可控、自主协商的基础上适度优化金融合作安排,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肖远企说。

刘金表示,要时刻地保持清醒,稳妥有序地推进低碳转型,循序渐进融入世界绿色发展的潮流。在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发展上,要态度坚决,也要防止运动式的减排和信贷的“一刀切”。通过产能置换、绿色改造、技术升级来优化“棕色”行业结构,提供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快向绿色低碳过渡的步伐。


推动绿色金融向更高水平迈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26

编者按:

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近日在京举行。其间,“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以及绿色评级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关注的重要议题。

□记者 于晗

当前,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为背景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绿色评级和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

从我国来看,绿色金融发展开局良好。不过,面对“碳中和”的长远目标与短期能源带来的平衡难题,我国仍需全力施为,强化顶层设计,实现创新发展。

围绕相关问题和挑战,10月20-22日,在以“经济韧性与金融作为”为主题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界人士展开讨论,积极建言。

绿色金融发展“开了个好头”

“过去5年间,中国积极构建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支持绿色与低碳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4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1万亿元,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会上透露。与此同时,中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可以说,这也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开了一个好头。这些成果,离不开过去多年来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积极实践和探索。

建设银行董秘胡昌苗提到,近几年,建行积极主动进行调整,提高全行绿色底色和成色,提高全行绿色资产的比重,加速清减碳排放过高的“棕色资产”以及影响生态环境的“灰色资产”。目前为止,在银保监会的口径下,建行绿色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6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3%,在各项贷款中占比已将近9.5%。同时,高碳行业的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在业内首家采纳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立即实施气候中性”倡议,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介绍,目前该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3万亿元,服务企业客户已达到3.3万户。

10月23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100天。自今年7月16日开张以来,截至10月22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8亿元。站在百日的新起点上,我国碳市场以及衍生的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法国巴黎银行集团(中国)副董事长Bruno Weill表示,随着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的不断发展壮大,未来几年,预计中国的碳市场将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中国必然将从绿色技术创新和投资浪潮以及经济向净零排放转型带来的就业机会中受益良多。”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Martin Raiser指出。

做好顶层设计,发力产品创新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为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全球每年需投资1.6-3.8万亿美元,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碳交易市场构建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也将给予新能源新的拓展空间。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认为,金融机构应制定更加进取的绿色信贷增长目标,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及绿色服务等产业。同时,针对绿色产业的成长性、风险性等特点,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加快绿色债券、基金、保险、股权投资等产品发展,深化碳市场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商业银行要强化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胡昌苗指出,商业银行应将绿色金融的发展作为全行业重要发展的重要方面。将绿色金融的发展融入“十四五”战略规划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以及日常经营的全过程。科学设计绿色金融的产品制度框架,信贷支持政策,全力推进业务创新。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工具,推进业务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构建绿色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充分运用账户管理、支付结算、投资交易、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管理碳资产,激活碳价格,创造更大的碳市场。”吕家进表示。

胡昌苗进一步指出,随着金融市场加速双向深度开放,我国金融机构要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推动全球绿色金融产业的进步。

据悉,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持续推进国际合作。陈雨露在会上透露,中国是G20中最早提出绿色金融议题的国家,也是最积极的倡导者。中国还与欧盟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平台(IPSF),重点就绿色金融标准的国际趋同等议题开展研究,预计不久将发布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

稳妥有序转型,警惕“运动式减排”

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构建低碳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必须妥善处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这也是发展绿色金融无法回避的议题。我国作为能源第一消费大国和碳排放第一大国,在处理绿色发展和高耗能高排放关系时必须要循序渐进。

但在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和企业还是出现了形式主义和“走样”现象。据悉,一些地方、行业和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造成了恶劣影响。8月17日,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跑偏”,行动措施不符合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要求。

吕家进认为,要注意防范“运动式”减碳带来的风险。对此,金融机构应该增强大局意识,尊重经济规律,坚持不立不破、边立边破,杜绝“一刀切”政策,制止“断崖式”抽贷,平稳有序推进绿色转型,防范在减碳中衍生其他风险,防止微观行为引发宏观风险。

金融监管部门对此也保持重视。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论坛上表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确定了绿色低碳转型努力转变的方向和目标,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分阶段逐年的计划或实现路径,循序渐进。

“面对传统行业、金融业不应简单地将其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而应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低碳转型过程中更新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的资金需求,助力实现有序转型,对煤电行业该支持的还是要支持,避免‘一刀切’和形成陡峭曲线。要在风险可控、自主协商的基础上适度优化金融合作安排,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肖远企说。

刘金表示,要时刻地保持清醒,稳妥有序地推进低碳转型,循序渐进融入世界绿色发展的潮流。在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发展上,要态度坚决,也要防止运动式的减排和信贷的“一刀切”。通过产能置换、绿色改造、技术升级来优化“棕色”行业结构,提供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快向绿色低碳过渡的步伐。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