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正文
□记者 胡杨
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各国的共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对宏观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加以准确认识和处置。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日前发布的外滩绿色金融报告——《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会带来转型风险。具体来说,转型风险是指绿色转型政策加速、技术进步等人为因素引发高碳资产损失。例如,政府加快收紧环保政策、限制化石能源使用,或者清洁能源技术出现革新、新能源成本大幅下降,都会导致煤炭企业利润下降甚至破产。不过,转型风险对清洁能源行业的影响是积极的,例如环保技术革新和环保政策法规将利好清洁能源生产企业,提升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整体资产价值。因此,综合对各行业的影响看,绿色低碳转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完全是负面的。
此外,报告指出,绿色低碳转型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也存在差异。经济增长方面,短期内,低碳转型将提高生产成本和传统化石能源价格,尤其给传统能源以及建材、化工等高碳制造业带来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NGFS)曾提出,在转型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面临跨行业跨部门的再分配,这一过程可能存在摩擦,降低配置效率,影响产出水平。
长期看,绿色低碳转型有利于经济增长。一是将减少经济因气候和环境问题遭受的损失;二是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对新技术、低碳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大量投资,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指出,若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全球每年需要投资1.6万亿到3.8万亿美元,按照30年时间跨度估算,总的投资需求为48万亿至114万亿美元,预计我国低碳转型的投资规模也基本在百万亿元级别。
至于就业方面,报告认为,短期看,低碳转型对就业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传统能源、钢铁等高碳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将明显减少,火电等传统能源行业将萎缩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新能源行业、服务业、有机农业等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以上两方面的作用相互抵消之下,最终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从中长期来看,低碳转型对就业整体的长期影响可能保持在较小的范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低碳转型初期,随着低碳部门(如可再生能源、建筑物改造、电动汽车生产和服务业部门)就业不断扩大,就业率会提升,预计从2021年至2027年,全球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将额外增加1200万人。此后随着转型推进,高碳部门(如化石燃料能源、交通运输、重工业)就业不断减少,全球就业会略低于基线水平,但到2050年左右,全球整体就业又会回到基线水平之上。
就通胀而言,低碳转型短期内可能提高通胀。据报告分析,低碳转型中的政策引导,包括碳税、碳排放交易等政策,短期内将增加化石能源价格及上下游生产成本,提高通胀压力。同时,新增的绿色投资也可能引发结构性通胀压力。但中长期看,低碳转型却有助于遏制全球变暖可能引发的长期通胀。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石化能源,导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自2000年以来几乎翻倍,且将愈演愈烈。频发的自然灾害引发食品短缺,进而影响物价,脆弱的低收入国家尤其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同时,绿色低碳转型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也可有效缓解通胀风险。
报告总结称,综合来看,低碳转型对经济增长、平抑通胀、促进就业有正面的作用,但短期内存在转型的阵痛。一些高排放企业和行业如果短期压力过大,容易引发经济波动,不利于绿色转型。这意味着,在推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转型风险,实现平稳过渡。
□记者 胡杨
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各国的共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对宏观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加以准确认识和处置。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日前发布的外滩绿色金融报告——《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会带来转型风险。具体来说,转型风险是指绿色转型政策加速、技术进步等人为因素引发高碳资产损失。例如,政府加快收紧环保政策、限制化石能源使用,或者清洁能源技术出现革新、新能源成本大幅下降,都会导致煤炭企业利润下降甚至破产。不过,转型风险对清洁能源行业的影响是积极的,例如环保技术革新和环保政策法规将利好清洁能源生产企业,提升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整体资产价值。因此,综合对各行业的影响看,绿色低碳转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完全是负面的。
此外,报告指出,绿色低碳转型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也存在差异。经济增长方面,短期内,低碳转型将提高生产成本和传统化石能源价格,尤其给传统能源以及建材、化工等高碳制造业带来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NGFS)曾提出,在转型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面临跨行业跨部门的再分配,这一过程可能存在摩擦,降低配置效率,影响产出水平。
长期看,绿色低碳转型有利于经济增长。一是将减少经济因气候和环境问题遭受的损失;二是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对新技术、低碳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大量投资,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指出,若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全球每年需要投资1.6万亿到3.8万亿美元,按照30年时间跨度估算,总的投资需求为48万亿至114万亿美元,预计我国低碳转型的投资规模也基本在百万亿元级别。
至于就业方面,报告认为,短期看,低碳转型对就业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传统能源、钢铁等高碳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将明显减少,火电等传统能源行业将萎缩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新能源行业、服务业、有机农业等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以上两方面的作用相互抵消之下,最终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从中长期来看,低碳转型对就业整体的长期影响可能保持在较小的范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低碳转型初期,随着低碳部门(如可再生能源、建筑物改造、电动汽车生产和服务业部门)就业不断扩大,就业率会提升,预计从2021年至2027年,全球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将额外增加1200万人。此后随着转型推进,高碳部门(如化石燃料能源、交通运输、重工业)就业不断减少,全球就业会略低于基线水平,但到2050年左右,全球整体就业又会回到基线水平之上。
就通胀而言,低碳转型短期内可能提高通胀。据报告分析,低碳转型中的政策引导,包括碳税、碳排放交易等政策,短期内将增加化石能源价格及上下游生产成本,提高通胀压力。同时,新增的绿色投资也可能引发结构性通胀压力。但中长期看,低碳转型却有助于遏制全球变暖可能引发的长期通胀。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石化能源,导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自2000年以来几乎翻倍,且将愈演愈烈。频发的自然灾害引发食品短缺,进而影响物价,脆弱的低收入国家尤其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同时,绿色低碳转型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也可有效缓解通胀风险。
报告总结称,综合来看,低碳转型对经济增长、平抑通胀、促进就业有正面的作用,但短期内存在转型的阵痛。一些高排放企业和行业如果短期压力过大,容易引发经济波动,不利于绿色转型。这意味着,在推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转型风险,实现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