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鑫日谈】应对“国际标准”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1-11-01 08:46:5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许予朋

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监管中的核心监管举措之一。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使我国对G-SIBs的监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这也意味着国内4家G-SIBs,也就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将迎接“更高资本要求”的挑战。

总体来看,TLAC比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更严格。中国版TLAC监管框架提出外部TLAC、内部TLAC两项监管指标,强调G-SIBs应持有损失吸收能力以及向其重要附属公司承诺和分配的损失吸收能力。《办法》要求,外部TLAC风险加权比率2025年须达到16%、2028年须达到18%,同时还需满足储备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这意味着,中国4家G-SIBs必须不断优化资本管理策略,通过内源和外源等多种渠道夯实资本基础、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从而稳步达标。

在执行过程中,TLAC考验商业银行创新相关资本补充工具的能力。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工、农、中、建四大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执行TLAC要求过程中,若单纯依靠利润内生补充资本,则可能限制资产投放和增速。因此,中国G-SIBs需要积极探索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在夯实损失吸收能力的同时,拓展长期资金来源,优化负债结构,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中国银行保险报》注意到,新出台的《办法》明确了TLAC合格工具的类别,既包括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等资本工具,也包括非资本TLAC债务工具。前几类在国内市场已发展多年,而非资本TLAC债务工具则是一种新型工具。从国际经验来看,非资本TLAC债务工具已是银行负债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银行调节负债规模和期限结构的重要工具,期限和发行金额较资本工具更加灵活,有利于充分对接市场多元化需求。

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下一步,监管将逐步启动TLAC工具,为四大行在规定时间内满足总损失吸收的监管要求创造更好的政策条件。不过,相关大型银行更需要及早进行规划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利润留存实现资本内生式发展,合理开展外部资本补充;另一方面,采取资本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等手段,积极推进资本节约,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借此机会完善自身资本管理机制,使之接近国际水平,为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


【鑫日谈】应对“国际标准”的挑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1-01

□实习记者 许予朋

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监管中的核心监管举措之一。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使我国对G-SIBs的监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这也意味着国内4家G-SIBs,也就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将迎接“更高资本要求”的挑战。

总体来看,TLAC比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更严格。中国版TLAC监管框架提出外部TLAC、内部TLAC两项监管指标,强调G-SIBs应持有损失吸收能力以及向其重要附属公司承诺和分配的损失吸收能力。《办法》要求,外部TLAC风险加权比率2025年须达到16%、2028年须达到18%,同时还需满足储备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这意味着,中国4家G-SIBs必须不断优化资本管理策略,通过内源和外源等多种渠道夯实资本基础、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从而稳步达标。

在执行过程中,TLAC考验商业银行创新相关资本补充工具的能力。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工、农、中、建四大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执行TLAC要求过程中,若单纯依靠利润内生补充资本,则可能限制资产投放和增速。因此,中国G-SIBs需要积极探索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在夯实损失吸收能力的同时,拓展长期资金来源,优化负债结构,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中国银行保险报》注意到,新出台的《办法》明确了TLAC合格工具的类别,既包括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等资本工具,也包括非资本TLAC债务工具。前几类在国内市场已发展多年,而非资本TLAC债务工具则是一种新型工具。从国际经验来看,非资本TLAC债务工具已是银行负债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银行调节负债规模和期限结构的重要工具,期限和发行金额较资本工具更加灵活,有利于充分对接市场多元化需求。

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下一步,监管将逐步启动TLAC工具,为四大行在规定时间内满足总损失吸收的监管要求创造更好的政策条件。不过,相关大型银行更需要及早进行规划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利润留存实现资本内生式发展,合理开展外部资本补充;另一方面,采取资本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等手段,积极推进资本节约,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借此机会完善自身资本管理机制,使之接近国际水平,为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