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守护紫米种质 恒生中国有“粮方”

发布时间:2021-11-02 09:38:5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张瑾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呼吁“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2021年4月9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进一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优先支持国家粮食生产。

秋收季节,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癸能村的“紫珍珠”——墨江紫米已经进入收割期。梯田上,哈尼族丰收的歌谣与恒生银行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组人员忙碌的身影和谐相融,交织成一首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曲”。

从种源保护到生态化种植,从合作社能力提升到市场链接建设,种业产学研与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正在这座北回归线上的小村落“生根发芽”,持续推动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助力守护“米袋子”里的中国“芯”。

项目专家拜访农家,采集种子。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供图

护“种子”更护“种质”

种子,以及种子丰富的多样性,是一个巨大的遗传多样性宝库。培育于癸能高山哈尼族梯田中的传统紫米资源,已有360多年的培育历史,曾为墨江赢得“中国紫米之乡”的称号,是明清时期的贡米,也是当地哈尼族祭祀、婚丧嫁娶和传统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食材,更是重要的高山珍稀生物遗传种质资源。

“紫米在我们癸能村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记得小时候只有在过年、节庆祭祀的时候才能吃到紫米,那个糯呀,那个甜呀,让人忘也忘不了。我希望老品种紫米代代相传,一直种植下去。”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传统紫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元美说。

事实上,墨江紫米不仅是李元美个人的美好回忆,也是历代癸能村人的骄傲。然而,由于病虫害、产量低等技术因素,近年来癸能村栽培传统紫米的农户信心不足,培育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威胁到紫米种质与哈尼文化的传承。

为解决这一难题,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中国”)携手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于今年正式启动“种·未来”项目。项目团队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社区访谈的方法,对墨江癸能高山紫米传统资源培育和保护技术开展了科学溯源。通过种子分子鉴定,找寻导致高山传统紫米可持续发展的受限原因,制定了癸能高山紫米培育技术规程,并首次在癸能村进行了大田试验示范,将科学的培育方法和保护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了李元美以及合作社的乡亲们。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周玖璇博士表示,“大田试验示范的验证结果证实,科学的防控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紫米的产量。与使用传统农耕种植方式的收获相比,李元美的紫米田今年已经彻底告别绝收,紫谷‘白穗’的现象也大幅减少。乡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探索不应该是空谈,而应该是‘写在’大地上的。”

重“输血”更重“造血”

除了“卡脖子”的种植难题,部分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还普遍受到经济效益不佳的困扰。农民增收难的背后,一方面多源于种植生产的支撑资金遭遇“瓶颈”;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品牌渠道建设意识薄弱,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地方特产多、地标品牌少”的现象较为突出。

如何在保护种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助推优质农产品打开销路、帮助农民实现增收?恒生中国选择了“输血”与“造血”并重的金融扶持策略。

据悉,恒生中国向中和农信提供的1.05亿元双边贷款已于今年6月顺利投放。该专项资金将致力于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激情却难以获得融资支持的农村中低收入群体,为他们发展生产“输血”。另一方面,恒生中国亦积极通过开展公益助农直播、增设金融素养课程、培育青年村干部能力等方式支持帮扶地区逐步打通生态化种植、合作社能力建设、市场链接拓展等“主动脉”,激发当地内生发展的“造血”能力。

李元美对此也颇有感触:“专家老师们除了指导我们怎么保护好紫米种子,怎么用生态种植技术,还教会我们怎么开拓市场。现在合作社不仅在墨江县城里有了实体店,还有了自己的线上微店,收入也跟着增加了。”

谋“粮方”更谋“良方”

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步伐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在共享我国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而“种·未来”项目的一系列创新尝试,也被视为外资银行通过多种差异化“公益良方”支持“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在华外资银行发展报告》显示,在华外资银行无论在业务经营、机构布局还是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20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78万亿元,同比增长8.57%。

恒生中国行长兼副董事长宋跃升表示,“作为ESG的积极践行者,我们长期致力于绿色发展。‘种·未来’项目也是外资银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适逢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召开之年,我们希望能够携手各方,讲好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故事,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守护紫米种质 恒生中国有“粮方”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1-02

□张瑾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呼吁“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2021年4月9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进一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优先支持国家粮食生产。

秋收季节,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癸能村的“紫珍珠”——墨江紫米已经进入收割期。梯田上,哈尼族丰收的歌谣与恒生银行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组人员忙碌的身影和谐相融,交织成一首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曲”。

从种源保护到生态化种植,从合作社能力提升到市场链接建设,种业产学研与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正在这座北回归线上的小村落“生根发芽”,持续推动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助力守护“米袋子”里的中国“芯”。

项目专家拜访农家,采集种子。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供图

护“种子”更护“种质”

种子,以及种子丰富的多样性,是一个巨大的遗传多样性宝库。培育于癸能高山哈尼族梯田中的传统紫米资源,已有360多年的培育历史,曾为墨江赢得“中国紫米之乡”的称号,是明清时期的贡米,也是当地哈尼族祭祀、婚丧嫁娶和传统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食材,更是重要的高山珍稀生物遗传种质资源。

“紫米在我们癸能村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记得小时候只有在过年、节庆祭祀的时候才能吃到紫米,那个糯呀,那个甜呀,让人忘也忘不了。我希望老品种紫米代代相传,一直种植下去。”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传统紫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元美说。

事实上,墨江紫米不仅是李元美个人的美好回忆,也是历代癸能村人的骄傲。然而,由于病虫害、产量低等技术因素,近年来癸能村栽培传统紫米的农户信心不足,培育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威胁到紫米种质与哈尼文化的传承。

为解决这一难题,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中国”)携手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于今年正式启动“种·未来”项目。项目团队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社区访谈的方法,对墨江癸能高山紫米传统资源培育和保护技术开展了科学溯源。通过种子分子鉴定,找寻导致高山传统紫米可持续发展的受限原因,制定了癸能高山紫米培育技术规程,并首次在癸能村进行了大田试验示范,将科学的培育方法和保护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了李元美以及合作社的乡亲们。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周玖璇博士表示,“大田试验示范的验证结果证实,科学的防控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紫米的产量。与使用传统农耕种植方式的收获相比,李元美的紫米田今年已经彻底告别绝收,紫谷‘白穗’的现象也大幅减少。乡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探索不应该是空谈,而应该是‘写在’大地上的。”

重“输血”更重“造血”

除了“卡脖子”的种植难题,部分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还普遍受到经济效益不佳的困扰。农民增收难的背后,一方面多源于种植生产的支撑资金遭遇“瓶颈”;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品牌渠道建设意识薄弱,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地方特产多、地标品牌少”的现象较为突出。

如何在保护种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助推优质农产品打开销路、帮助农民实现增收?恒生中国选择了“输血”与“造血”并重的金融扶持策略。

据悉,恒生中国向中和农信提供的1.05亿元双边贷款已于今年6月顺利投放。该专项资金将致力于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激情却难以获得融资支持的农村中低收入群体,为他们发展生产“输血”。另一方面,恒生中国亦积极通过开展公益助农直播、增设金融素养课程、培育青年村干部能力等方式支持帮扶地区逐步打通生态化种植、合作社能力建设、市场链接拓展等“主动脉”,激发当地内生发展的“造血”能力。

李元美对此也颇有感触:“专家老师们除了指导我们怎么保护好紫米种子,怎么用生态种植技术,还教会我们怎么开拓市场。现在合作社不仅在墨江县城里有了实体店,还有了自己的线上微店,收入也跟着增加了。”

谋“粮方”更谋“良方”

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步伐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在共享我国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而“种·未来”项目的一系列创新尝试,也被视为外资银行通过多种差异化“公益良方”支持“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在华外资银行发展报告》显示,在华外资银行无论在业务经营、机构布局还是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20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78万亿元,同比增长8.57%。

恒生中国行长兼副董事长宋跃升表示,“作为ESG的积极践行者,我们长期致力于绿色发展。‘种·未来’项目也是外资银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适逢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召开之年,我们希望能够携手各方,讲好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故事,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