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杨
过去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我国金融业开放接连实现多项进展。9月10日,备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启动;9月24日,在债券市场“北向通”平稳高效运行4年后,债券市场“南向通”落地;10月29日,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完成了被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纳入的“大满贯”。
尽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但中国开放的怀抱越来越包容,开放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开放的步伐越来越稳健。需要注意的是,在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下,金融业开放助力实体经济的任务变得更重,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也变得更高。
自主有序扩大开放
近年来,中国坚持自主有序地扩大金融开放,力度大、覆盖广,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基本建立,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经完全取消,业务范围也大幅度放宽;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外资展业享受国民待遇……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今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增持包括股票、债券、存贷款在内的境内人民币资产共计1.27万亿元,显示出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进入下半年,金融扩大开放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一方面,我国金融双向开放显著提速——酝酿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开启,使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及港澳居民个人跨境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合格投资产品成为可能,而债券市场“南向通”的落地则为内地金融机构带来更多产品业务和资产配置机遇;另一方面,继2019年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2020年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国国债又被纳入另一全球主流债券指数——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由此可见一斑。
德意志银行集团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指出,自2015年末以来,境外投资者不断加码人民币债券资产,每年债券流入资金规模已从2015年的470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20年的1.073万亿元人民币,2021年年初至今已有6040亿元人民币流入债券市场。截至2021年9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约3.94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占国内固定收益市场总额的3.15%。
此次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将加大海外资金流入我国债市。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测算,将给我国债市额外带来被动型投资资金1300亿-1600亿美元;考虑到纳入过程分36个月完成,月均被动型增量资金或位于36亿-50亿美元。
着力服务实体经济
随着双向开放的提速与境外投资信心的提振,可以预见,未来资本流入中国的动能会更强,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资金“出海”。这意味着,金融业扩大开放将让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亦能得到更强的资金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成果绝不应只体现为金融市场跨境交易的活跃,而应作用到直接畅通服务实体经济上。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晓炼发表过类似观点: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交易的火爆和实体经济的困境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巨额的流动性并没有能够流入产业的供给端,而是大量流入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并且绑架了宏观政策,同时也造成了实体经济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
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应将着力点更多放在畅通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的跨境投资上,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所面临的阻塞问题,将产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此外,金融业扩大开放的另一成果是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外资金融机构积极有序进入中国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2018年以来,我国共批准外资来华设立100多家各类银行保险机构,10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6家外资企业征信评级支付清算机构。
更充分的开放引起更激烈的竞争,更激烈的竞争带来更快速的进步,更快速的进步意味着差异化的产品和更有效率的服务。在光大银行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看来,国际上优质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组织管理等核心能力建设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加快对外开放能引进新的管理经验、产品体系和风控技术,这也有助于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加强风险管理
在疫情的考验下,由于防控得力,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可以说,疫情并未影响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决心,而随着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提速,中国经济还将迎来更光明的增长前景。
然而,金融开放的提速通常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剧,尤其是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其他各主要国家金融市场经历了不同程度震荡,金融风险事件频发,金融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加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宋玮指出,金融开放使得金融市场之间风险的传染速度加快,随着我国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疫情冲击下跨地区的资本流动更加频繁。疫情发生以来,银行对客户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区间波动。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出现了大量的、频繁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因此,需要正确应对国际资本市场剧烈波动。
此外,考虑到越来越多境内个人投资者参与跨境投资,在疫情尚未平息的背景下,其面临的投资风险也要引起更多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王小彩认为,面对国际疫情治理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可能会发生改变,加之我国金融消费者整体上还不成熟,金融机构应根据客户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的业务和产品,避免使金融消费者面临较大的风险。
□本报记者 胡杨
过去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我国金融业开放接连实现多项进展。9月10日,备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启动;9月24日,在债券市场“北向通”平稳高效运行4年后,债券市场“南向通”落地;10月29日,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完成了被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纳入的“大满贯”。
尽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但中国开放的怀抱越来越包容,开放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开放的步伐越来越稳健。需要注意的是,在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下,金融业开放助力实体经济的任务变得更重,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也变得更高。
自主有序扩大开放
近年来,中国坚持自主有序地扩大金融开放,力度大、覆盖广,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基本建立,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经完全取消,业务范围也大幅度放宽;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外资展业享受国民待遇……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今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增持包括股票、债券、存贷款在内的境内人民币资产共计1.27万亿元,显示出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进入下半年,金融扩大开放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一方面,我国金融双向开放显著提速——酝酿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开启,使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及港澳居民个人跨境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合格投资产品成为可能,而债券市场“南向通”的落地则为内地金融机构带来更多产品业务和资产配置机遇;另一方面,继2019年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2020年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国国债又被纳入另一全球主流债券指数——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由此可见一斑。
德意志银行集团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指出,自2015年末以来,境外投资者不断加码人民币债券资产,每年债券流入资金规模已从2015年的470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20年的1.073万亿元人民币,2021年年初至今已有6040亿元人民币流入债券市场。截至2021年9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约3.94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占国内固定收益市场总额的3.15%。
此次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将加大海外资金流入我国债市。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测算,将给我国债市额外带来被动型投资资金1300亿-1600亿美元;考虑到纳入过程分36个月完成,月均被动型增量资金或位于36亿-50亿美元。
着力服务实体经济
随着双向开放的提速与境外投资信心的提振,可以预见,未来资本流入中国的动能会更强,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资金“出海”。这意味着,金融业扩大开放将让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亦能得到更强的资金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成果绝不应只体现为金融市场跨境交易的活跃,而应作用到直接畅通服务实体经济上。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晓炼发表过类似观点: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交易的火爆和实体经济的困境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巨额的流动性并没有能够流入产业的供给端,而是大量流入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并且绑架了宏观政策,同时也造成了实体经济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
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应将着力点更多放在畅通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的跨境投资上,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所面临的阻塞问题,将产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此外,金融业扩大开放的另一成果是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外资金融机构积极有序进入中国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2018年以来,我国共批准外资来华设立100多家各类银行保险机构,10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6家外资企业征信评级支付清算机构。
更充分的开放引起更激烈的竞争,更激烈的竞争带来更快速的进步,更快速的进步意味着差异化的产品和更有效率的服务。在光大银行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看来,国际上优质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组织管理等核心能力建设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加快对外开放能引进新的管理经验、产品体系和风控技术,这也有助于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加强风险管理
在疫情的考验下,由于防控得力,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可以说,疫情并未影响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决心,而随着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提速,中国经济还将迎来更光明的增长前景。
然而,金融开放的提速通常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剧,尤其是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其他各主要国家金融市场经历了不同程度震荡,金融风险事件频发,金融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加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宋玮指出,金融开放使得金融市场之间风险的传染速度加快,随着我国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疫情冲击下跨地区的资本流动更加频繁。疫情发生以来,银行对客户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区间波动。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出现了大量的、频繁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因此,需要正确应对国际资本市场剧烈波动。
此外,考虑到越来越多境内个人投资者参与跨境投资,在疫情尚未平息的背景下,其面临的投资风险也要引起更多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王小彩认为,面对国际疫情治理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可能会发生改变,加之我国金融消费者整体上还不成熟,金融机构应根据客户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的业务和产品,避免使金融消费者面临较大的风险。